再生資源回收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,是實現綠色發展,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舉措。近年來,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發展較為迅速。今年5月8日,國務院公布《中國制造2025》,規劃將綠色發展作為基本方針之一,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,構建綠色制造體系。9月17日,國務院發布了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》,強調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、生態環境嚴格保護的基礎上,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、循環發展、低碳發展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、實現再生資源回收,已成為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。
傳統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問題依舊存在
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。9月24日,在京召開的“2015中國循環經濟十年峰會”上,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潘永剛透露,去年,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國內回收總量達2.16億噸,產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;從國外進口了鋼鐵、有色金屬等6000多萬噸再生資源,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規模將達1.8萬億元。雖然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取得了大的成長與發展,但是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沒有避免。主要為:
回收體系不規范。偏遠農村、縣級城市等的回收站點建設嚴重滯后,覆蓋率不高;分揀中心經營模式簡單、效率低下,資源浪費現象嚴重。
經營規模化程度低下。目前大多數回收企業主體多元且分散,行業“小、散、差”,自動化程度較低,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陳舊,設備簡陋、技術落后,造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偏低,并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。
法律不健全,廢物回收責任不明確。目前,我國只有《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》,沒有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法規條例,對廢棄物主要強調了處理處置,但在回收利用上并沒有明確。我國雖然在有關法律中明確了產品回收責任,但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。而發達國家則遵循“誰污染誰處理”原則,實施生產者責任制,消費者承擔回收費用。
“互聯網+資源回收”模式成發展趨勢
2015年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首次提出“互聯網+”概念。在此之后,無論是
科技圈、金融圈,還是創業圈、資本圈都刮起一股不可阻擋的互聯網旋風。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探索“互聯網+”的發展模式,仿佛找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“靈丹妙藥”。目前,這股強風也吹到了再生資源行業,開啟了“互聯網+再生資源回收”的新時代。
4月20日,國家發改委公布了《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》,提出推動和引導回收模式創新,探索“互聯網 +回收”的模式及路徑,積極支持智能回收、自動回收機等新型回收方式發展。鼓勵利用互聯網、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手段,實現線上回收線下物流的融合。5月20日,“互聯網+”時代再生資源產業創新發展論壇的召開,猶如星星之火,迅速點燃“互聯網+再生資源”之路。“綠寶”、“易回收”等互聯網平臺紛紛上線,手機APP客戶端、微信回收等O2O回收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崛起。
其中最為關注的是國內首個全方位O2O分類回收平臺—“回收哥”的啟動。“回收哥”采用O2O方式,利用APP、微信和網站建設“互聯網+分類回收”的城市廢物分類回收體系,形成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回收服務體系兩條主線。“回收哥”承擔回收和付費,促使了人人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去,提高了再生資源回收率和利用率,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。
國內環保產業的翹楚—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平臺服務于傳統產業,在線上和線下都進行再生資源產業的布局,線上搭建再生資源行業門戶網站易再生網及交易平臺,線下建設再生資源產業園區服務平臺,然后將兩個平臺打通交互,產生協同效應,最終整合信息流、資金流和物流,共同為再生資源商家提供便捷的服務。
“互聯網+資源回收”需要更多的完善
“互聯網+再生資源”模式是線上線下同步運作,需要兩者的相互切合,當線上發展迅速,線下設施配置不到位時,這一創新模式只會成為炮灰。
首先,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鼓勵,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。只有政府態度明確,才能最大激起相關企業的斗志與信心,完善線下設施,使線下服務跟得上線上平臺。
其次,建立標準的線上線下回收體系,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與素養。目前的再生資源行業從業者整體年齡偏大,知識結構單一,從業者互聯網意識非常淡薄,應加強從業者的互聯網技能與環境專業知識。
最后,應提高公眾的回收意識。讓公眾意識到每一件廢物都有再利用的價值,改變廢舊物品就是垃圾的陳舊觀念。提高對“資源回收”O2O平臺的關注度,做到“一有廢物,立即回收”。
“互聯網+再生資源”模式的提出為回收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,是再生資源產業的創新,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去完善、去投入、去發展。取其精華,挖掘它最大的內部價值,拉動資源回收產業,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,最終達到資源的循環利用,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。